墨新聞|記者游宏琦/高雄報導

記者/游宏琦 高雄採訪報導
1956 年湖南邵陽生的丁燕飛,民國 90 年來臺。她從「寶島想像」跌入現實的經濟寒流,沒有退場,反而把落差當功課—「照顧七旬榮民夫君到 97 歲」曾為了取得台灣身分證北上陳情、在高雄帶起姐妹互助。她說:「我們不懂政治,但懂得把生活過好;若能和氣交流,我們願做兩岸的和平使者。」

破題|當想像撞上真相,練成一種心性
課本與影像裡的臺灣,是「四小龍」「山海絕美風景」;真正落地後,她遇上股災後的景氣下行,發現日月潭沒想像中那麼遼闊、阿里山與澄清湖也不若故鄉的大山大湖。失落是真實的;但她選擇把這份想像的落差,活成「自我修煉」與第二次「蛻變」。

家計的縫隙:把有限過成有底氣
初來臺時,榮民先生每天給的生活費非常有限。她仍咬牙過日子:接臨時工、學照顧工,能省就省,先把家顧穩。SARS 那年,多數人避醫院,她背著清潔用品進病房當一對一看護;把照顧對象一天洗三次、從指甲到口鼻都打理乾淨,只因「自己怕髒,也怕病人受委屈」。這些年,她把省與勤練成穩定的呼吸。
榮民老公,總告訴她;「我最多再活一年」結果在丁燕飛的細心照顧下,共同生活了25年,最後以97歲高齡辭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