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大台灣50

176.0500

元大高股息

35.1800

台積電

942.0000

聯發科

1440.0000

元大台灣價值高息

9.1900

鴻海

154.0000

美元台幣匯率

33.188

台幣日圓匯率

4.428

台幣歐元匯率

0.027

台幣韓元匯率

43.977

台幣英鎊匯率

0.023

台幣人民幣匯率

0.220

元大台灣50 ▸ 176.0500 | 元大高股息 ▸ 35.1800 | 台積電 ▸ 942.0000 | 聯發科 ▸ 1440.0000 | 元大台灣價值高息 ▸ 9.1900 | 鴻海 ▸ 154.0000 |
美元台幣匯率 ▸ 33.188 | 台幣日圓匯率 ▸ 4.428 | 台幣歐元匯率 ▸ 0.027 | 台幣韓元匯率 ▸ 43.977 | 台幣英鎊匯率 ▸ 0.023 | 台幣人民幣匯率 ▸ 0.220
綜合

美國CES看點不只黃仁勳》AI不只有更厲害晶片,更要深入應用場域,PC、機器人及醫療等三大領域

美國CES看點不只黃仁勳》AI不只有更厲害晶片,更要深入應用場域,PC、機器人及醫療等三大領域

美國ces看點不只黃仁勳》ai不只有更厲害晶片,更要深入應用場域,pc、機器人及醫療等三大領域

今周刊/撰文‧張如嫻

2025年CES主題依然圍繞著AI,晶片廠發表最新一代晶片、品牌廠端出全新AI PC;在展場上,機器人、健康科技頗具亮點,揭示AI已經深入生活。

一年一度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(CES),在美西時間1月7日登場,全球科技大廠、新創各自端出今年最搶眼的產品與技術,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發表GeForce RTX 50系列顯示卡,最高階款效能可達前代產品的三倍;與RTX 4090同樣效能的RTX 5070,價格只要三分之一,消息一出驚豔四座。

進入2025年,這場科技盛宴的主題依舊圍繞著AI開展,一來驅動硬體運算速度和效率提升;也刺激軟體在PC、機器人及醫療領域的新應用。《今周刊》採訪團隊前進CES現場,直擊AI更深入一般消費者生活的三大趨勢。

AI PC第二輪大戰  硝煙再起

在眾所期待的AI PC產品上,急需重整旗鼓的英特爾,首先針對高效能且輕薄的筆記型電腦,發表原代號Arrow Lake的Intel Core Ultra H系列處理器,相較於上一代H系列,運行遊戲的效能提升22%。

高通則有不同策略,針對售價約600美元(約1.9萬新台幣)的中階PC,推出Snapdragon X系列第四款、採用四奈米製程的晶片,提供長達「多天」的電池續航力。

超微(AMD)則宣布擴大消費級和商用AI PC產品組合,推出Ryzen AI 300系列處理器,性能比第一代神經網路處理器(NPU)高五倍,可達每秒50兆次以上算力(TOPS),預計今年第一季上市。超微也發表Ryzen 200系列處理器,適用於價格較低、對AI需求沒那麼高的PC。

這意味著超微與高通的AI晶片,將在價格中低階的機型上正面對決。

除了三大玩家,有意進入AI PC市場的,還有圖形處理器(GPU)霸主輝達。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王宣智指出,AI PC的目的是把運算從雲端落地,進入邊緣運算,而PC是業者想搶食市場的一個切入點,因此先前就傳出聯發科與輝達正計畫進入PC中央處理器(CPU)市場。

台灣兩大電腦品牌宏碁與華碩,則扮演讓AI PC化為實際產品的重要角色。宏碁發表全新的Copilot+ PC產品,包括輕薄型的Swift Go AI系列筆電,以及高性價比的Aspire 14 AI筆電,後者更是宏碁第一台「大眾款」的Copilot+ PC,價格約800美元,打破AI PC動輒要價1千美元以上的市場行情。

Copilot+ PC:微軟定義的AI PC,NPU算力可達40 TOPS以上。

宏碁指出,新款AI PC將在視訊會議去背、降噪、圖片處理等功能上,更加精細。

華碩則主打重量不到1公斤、世界上最輕的Copilot+ PC——Zenbook A14,搭載高通Snapdragon X系列處理器,NPU可達每秒45兆次運算。在平價款上,華碩也推出起價僅699美元,且比前一代性能提升44%的AI PC。

據研調機構IDC預測,2024至2027年,AI PC出貨量將成長逾兩倍,2027年將占全球PC總出貨量6成。但王宣智認為,Copilot+ PC必須開發在裝置端運行的殺手級應用,才更有機會說服消費者買單。

(閱讀全文…https://bit.ly/3DMHbNm)

更多內容,請參閱最新一期《今周刊》(第1464期)
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美國CES看點不只黃仁勳》AI不只有更厲害晶片,更要深入應用場域,PC、機器人及醫療等三大領域

美國CES看點不只黃仁勳》AI不只有更厲害晶片,更要深入應用場域,PC、機器人及醫療等三大領域〉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《668 News》。

/// 延伸閱讀